內寮濕地
2004年內寮濕地公園在當時的許財利市長支持下,順利建設完成。然幾年之後,由於水源不穩定,加上管理不夠完善,部分社區居民認為應該要填掉生態池,改建為傳統公園。
2012年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機會,提出「寶貝內寮濕地公園計畫」,希望營造出社區共同意識,創造正反意見民眾雙贏局面。
基地早期環境雜亂,地表被建築棄土夯實填滿,令人憂心,遂有類自然環境建構之議。以安全穩定的清淨水源建構獨立生態體系,乃內寮濕地公園的夢與構想,援此生態池的存在是必要,也是野生動植物匯集交流最豐富的地方。
內寮濕地公園主要提供服務對象為在地居民、孩童與校園學童,水深被優先安全考量,大部分池面不超過60公分,且應有10~60公分間的深淺變化比例。為考慮讓魚類棲息過冬,在深水岸側中間保持小區域100公分的深水區。
同時為求視覺景觀及生態棲地需求,水岸力求彎曲、多變化。遂有牛軛型水岸,造成葫蘆型水池,以供調節水流速度。
池底,遠從金山地區引進粘土成分占40%以上的田土,填加混合半腐熟稻桿夯實成60~80公分,以維防漏,其間絕不用水泥或磁磚等材質。並於池底挖溝、堆石、堆木塊、放置多孔隙材料等,做成深淺不一的變化地形。池邊預留1~2公尺斜坡,作為潮間帶及透水區。
B、 構想
池內依不同水深來栽植原生的濕生、挺水、沈水及浮葉等複雜而多樣的水生植物,池邊則栽種親水的原生地被、灌木及喬木,讓池水與植物、枯枝落葉有最多的接觸面。多孔性水岸邊坡應平緩,以自然的土壤及天然級配堆砌形成,營造出動物喜歡的緩和邊緣,尤應注意邊坡要維持多孔隙性及多變化性,以利動物上下及棲息隱蔽。
池中就地取材,應用原有枯木砍伐自然倒入池中,水中更沉入石堆、枯竹,便於水棲昆蟲及魚蝦生存,也可成為水陸兩棲動物的天然通路及水鳥貯足點。
考慮池面大部分面積每天應維持至少5小時的光照,以利動植物繁殖生長,所以淺水岸邊刻意不再栽植喬木,讓其充分吸收必要陽光。對於內寮生態池建立之初,並未考量動物的引入,而是希望藉由棲地的營造,自然引入原生動物棲息繁殖,並加予觀察記錄,但仍不可避免地有放生行為發生。
將水池分為利用區及保護區,保護區應佔水池三分之一以上,並禁止人為干擾或進入,讓野生動植物有適當的生長及隱蔽處所。所以設計上在深水岸區利用廢枕木及較高植栽形成自然阻隔,提供安全繁殖所需棲地;相反地,在淺水岸旁利用天然級配形塑親水區,利用為教學、展示、物種蒐集、保存等用途。
為維持水源及水量清潔與穩定,池中及岸邊植物應視生長及競爭情形,做必要的整理。儘量用當地可以永續的材料,以及簡單、耐久的建築技術,以便損壞時,社區一般民眾就能自行修復及更換。
基隆是一個只有不到5%平地的城市,雖然臨海,但人們居住的地方大多緊鄰山區,生物的生態廊道相對於其他城市,保存得最為完整,很適合營造人工的濕地。
寶貝內寮濕地公園的社造計畫,是一個得天獨厚的案子,它剛好位在學校的旁邊,而附近的住戶,當初大多數都是因為喜歡這個濕地,才搬來這裡的,他們成為這塊濕地最堅定的保護者。而在透過社區營造的過程後,熱心民眾無私供給了他自己接上管路的山泉水。解決了水源的問題後,濕地的好處漸漸顯現。
過程中熱情參與的小朋友和家長們,發現這裡除了可以成為環境教育的場域外,還可以舉辦夜間音樂會,可以舉辦講座,也可以成為蚊子電影院。
最重要的,它讓我們看到,所有居民的「心」之所在,就是我們的「家園」。
我們有決心,未來的內寮濕地,將是內寮里民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