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alaima nuchalis Gould, 1863 五色鳥

物種學名: 
Megalaima nuchalis Gould, 1863>>前往臺灣生命大百科
物種中名: 
五色鳥
隱藏 生命大百科物種資訊
作者: 
劉小如
來源: 
臺灣鳥類誌
描述: 
雌雄鳥外形相同。前額金黃色,眼先紅色,眼睛上方有黑色眉線,喙粗厚,黑色。頭頂由黃色逐漸轉成天藍色,耳羽及頸部上方天藍色,頸後有紅色區塊,頸側與身體背面鮮綠色,尾羽蒼綠色,除中央尾羽外,各羽的內瓣黑褐色。下頦與喉部上方金黃色,胸部上方有紅斑,胸以下鮮黃綠色;跗蹠與趾鉛灰色。
保育: 
五色鳥在台灣十分普遍,並無嚴重的生存威脅。
保育狀態: 
在台灣並非保育類,國際上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行為: 
台灣南部的數量原來較北部多,但近年北部的數量已相當普遍,同時也較易在庭園中枝葉不濃密處見到。會將「咯、咯、咯」等單音組成約四種不同節奏與高低變化的鳴叫聲。清晨第一聲鳴叫會隨日出時間的早晚而改變。另外在驚嚇或警戒時會發出連續的咕咕聲。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台灣的特有種。原被認為是 M. oorti的5個亞種之一,Feinstein et al. (2008) 以分子生物學技術分析各亞種的遺傳物質後,判斷台灣族群應為特有種,並恢復 Gould(1863)原來定的種名。
備註: 
megas 在希臘文是大的意思,laimos 指喉部,因為本科鳥種有膨起的雙頰及豐滿的喉部,nuchalis 在近代拉丁文指枕部,以此命名指出本種的枕部有紅色區塊。
棲地: 
喜歡在平地至中高海拔闊葉林或公園中樹木枝葉較濃密處活動。
分布: 
全世界僅出現於台灣, 廣泛分布於海拔2,400公尺以下的地區(陳兼善、于名振1984。)
遷徙: 
五色鳥是台灣普遍的留鳥。
攝食策略: 
以野果、水果及少量的昆蟲等為食。
繁衍: 
繁殖季為3至8月,以6、7月為高峰。會在樹上自行鑿洞繁殖,所利用的樹木以枯樹所佔的比例較高,適合築巢的樹上最高有11個巢洞。在陽明山上,巢的密度為每公頃0.25至1.6個巢不等,在台北植物園8.2公頃的範圍內,有12棵樹上有巢洞。鑿洞任務似乎全由雄鳥負責。巢洞的高度距地面2至13公尺,平均5.82公尺。一對成鳥一季可能會鑿數個洞,但不是每個樹洞都使用。巢洞位置的枝幹直徑為10至37cm;洞的形狀為袋狀,袋深22至42cm,洞口水平深度為9至13cm。每巢約產卵3至4枚,卵略呈橢圓形,白色沒有斑點。雌雄鳥輪流孵卵。在台北植物園中,白天平均僅有58.2%的時間有親鳥孵卵,雄鳥孵卵的時間較雌鳥多,但雌鳥會在洞中過夜。台北植物園的卵孵化率為53.5%,雛鳥13至15天孵出。雛鳥孵出後由親鳥共同負責育雛,幼雛需要約23至29天離巢。台北植物園的幼鳥離巢率是52.2%,一個繁殖季平均每對會繁殖1.6窩。
授權條款: 
licence:by-nc-sa

調查紀錄

物種調查記錄共 53 筆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