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寮濕地

2004年內寮濕地公園在當時的許財利市長支持下,順利建設完成。然幾年之後,由於水源不穩定,加上管理不夠完善,部分社區居民認為應該要填掉生態池,改建為傳統公園。
2012年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機會,提出「寶貝內寮濕地公園計畫」,希望營造出社區共同意識,創造正反意見民眾雙贏局面。
基地早期環境雜亂,地表被建築棄土夯實填滿,令人憂心,遂有類自然環境建構之議。以安全穩定的清淨水源建構獨立生態體系,乃內寮濕地公園的夢與構想,援此生態池的存在是必要,也是野生動植物匯集交流最豐富的地方。
內寮濕地公園主要提供服務對象為在地居民、孩童與校園學童,水深被優先安全考量,大部分池面不超過60公分,且應有10~60公分間的深淺變化比例。為考慮讓魚類棲息過冬,在深水岸側中間保持小區域100公分的深水區。
同時為求視覺景觀及生態棲地需求,水岸力求彎曲、多變化。遂有牛軛型水岸,造成葫蘆型水池,以供調節水流速度。
池底,遠從金山地區引進粘土成分占40%以上的田土,填加混合半腐熟稻桿夯實成60~80公分,以維防漏,其間絕不用水泥或磁磚等材質。並於池底挖溝、堆石、堆木塊、放置多孔隙材料等,做成深淺不一的變化地形。池邊預留1~2公尺斜坡,作為潮間帶及透水區。

B、 構想
池內依不同水深來栽植原生的濕生、挺水、沈水及浮葉等複雜而多樣的水生植物,池邊則栽種親水的原生地被、灌木及喬木,讓池水與植物、枯枝落葉有最多的接觸面。多孔性水岸邊坡應平緩,以自然的土壤及天然級配堆砌形成,營造出動物喜歡的緩和邊緣,尤應注意邊坡要維持多孔隙性及多變化性,以利動物上下及棲息隱蔽。
池中就地取材,應用原有枯木砍伐自然倒入池中,水中更沉入石堆、枯竹,便於水棲昆蟲及魚蝦生存,也可成為水陸兩棲動物的天然通路及水鳥貯足點。
考慮池面大部分面積每天應維持至少5小時的光照,以利動植物繁殖生長,所以淺水岸邊刻意不再栽植喬木,讓其充分吸收必要陽光。對於內寮生態池建立之初,並未考量動物的引入,而是希望藉由棲地的營造,自然引入原生動物棲息繁殖,並加予觀察記錄,但仍不可避免地有放生行為發生。
將水池分為利用區及保護區,保護區應佔水池三分之一以上,並禁止人為干擾或進入,讓野生動植物有適當的生長及隱蔽處所。所以設計上在深水岸區利用廢枕木及較高植栽形成自然阻隔,提供安全繁殖所需棲地;相反地,在淺水岸旁利用天然級配形塑親水區,利用為教學、展示、物種蒐集、保存等用途。
為維持水源及水量清潔與穩定,池中及岸邊植物應視生長及競爭情形,做必要的整理。儘量用當地可以永續的材料,以及簡單、耐久的建築技術,以便損壞時,社區一般民眾就能自行修復及更換。
基隆是一個只有不到5%平地的城市,雖然臨海,但人們居住的地方大多緊鄰山區,生物的生態廊道相對於其他城市,保存得最為完整,很適合營造人工的濕地。
寶貝內寮濕地公園的社造計畫,是一個得天獨厚的案子,它剛好位在學校的旁邊,而附近的住戶,當初大多數都是因為喜歡這個濕地,才搬來這裡的,他們成為這塊濕地最堅定的保護者。而在透過社區營造的過程後,熱心民眾無私供給了他自己接上管路的山泉水。解決了水源的問題後,濕地的好處漸漸顯現。
過程中熱情參與的小朋友和家長們,發現這裡除了可以成為環境教育的場域外,還可以舉辦夜間音樂會,可以舉辦講座,也可以成為蚊子電影院。

最重要的,它讓我們看到,所有居民的「心」之所在,就是我們的「家園」。

我們有決心,未來的內寮濕地,將是內寮里民的驕傲。

Sorry, we have no imagery here.
Sorry, we have no imagery here.
Sorry, we have no imagery here.
Sorry, we have no imagery here.
Sorry, we have no imagery here.
Sorry, we have no imagery here.
Sorry, we have no imagery here.
Sorry, we have no imagery here.
Sorry, we have no imagery here.
Sorry, we have no imagery here.
Sorry, we have no imagery here.
Sorry, we have no imagery here.
隱藏 地點資訊
行政區: 
安樂區
地點: 
內寮濕地